找到相关内容70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禅宗心灵和谐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

    活动可分为三个方面:身业,即人们的行为;语业,即人们的语言:意业,即人们的思想意识。身、口、意三业,即人们的身心活动所形成的业力,在产生某一结果之前是决不会消失的,业力是产生各种现象的主因,这一业力...活动的后果,这是无法逃避的。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业力的约束,此即业力的不可思议之处。  在人们所造的身口意三业之中,人类的行为(身业)和语言活动(口业)均源于其思想观念(意业),其思想观念又受制于心,所谓“...

    何方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0064407.html
  • 集谛

    ,它的总相,即思业和思已业。思业就是心内的种种分别思虑,心性界的造作。思已业即由分别思虑的意业发现于外的身体上的动作和言语动作。这思业和思已业,都是以思心所为体性。思有三种:(一)审虑思,即将发动身语作业时审虑此事应当作否的思。(二)决定思,即于将要作的事情,起决定心的思。(三)动发胜思,就是正动身发语势用强胜的思。前二思是意业,亦即名思业。《集论》里说:“思已业云何:谓身业、语业、意业。”意业即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942968.html
  • 论菩萨六度相摄

    意业,是为菩萨住檀波罗蜜,取尸罗波罗蜜。”  须菩提又问:“云何菩萨住檀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?”  佛告须菩提:“菩萨布施时,受者瞋恚骂辱,恶言加之,是时菩萨忍辱不生瞋心,是为菩萨住檀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...恶业,打害者是身恶业。瞋有上、中、下;上者害杀,中者骂詈,下者心瞋。尔时,菩萨不生三种恶业,意业是根本故,但说慧业。作是念:是我之罪,我请彼人而不能得称意,由我薄福,不能具足施与,我若瞋者,既失财物,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4966101.html
  • 菩萨为众生说四圣谛

    ,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  是众生于无所有法中,颠倒妄想分别得法:无众生作有众生想,无色作有色想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,作有受、想、行、识想。乃至一切有为法无所有,用颠倒妄想心,作身、口、意业因缘,...忆想分别,妄有所得;无众生中起众生想,无色中起色想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中起识想。以狂颠倒故,是能起身l口、意业,于六道生死,不能得脱。  但若众生法想,结缚犹轻,易可得度,生贪欲、嗔恚,于是中起诸重业,是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3367263.html
  • 藏传佛教的因果报应与禁忌十恶

    业来决定的。因而佛教倡导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的抑恶扬善的道德观念,构成禁忌文化的核心所在。在众多因业中,总体上可归结为三类:①身业;②语业;③意业。其中每一类都有提倡(善)和禁忌(恶)的双重内涵。...、著作中,都禁忌使用蛊惑性、煽动性、教唆性言词。  3.意业  (1)贪婪:贪婪不是指正当向往和追求好事物的愿望,如努力获得知识和智慧,而是指对财物无休止的贪欲。例如当一个穷人看到汽车和巨额的财产,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02669093.html
  • 宗教禁忌:藏传佛教的因果报应与禁忌十恶

    ,是由众多善恶因业来决定的。因而佛教倡导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的抑恶扬善的道德观念,构成禁忌文化的核心所在。在众多因业中,总体上可归结为三类:①身业;②语业;③意业。其中每一类都有提倡(善)和禁忌(恶...都被视为绮语。因而在藏传佛教一切有关佛事、仪轨、讲习、著作中,都禁忌使用蛊惑性、煽动性、教唆性言词。   3.意业   (1)贪婪:贪婪不是指正当向往和追求好事物的愿望,如努力获得知识和智慧,而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94869194.html
  • 澈达业的真谛 提升人我价值二

    下定决心,将内心设计的方案合理地发露于外在的行动上。   第三,发动思,一经审虑决断后,毫不犹豫地通过身体的行动及语言,去触及现前的所缘境界。   审虑思属于谋,决定思属于断,谋断皆是意业。人是以思...染污心,或语或行业,是则苦随彼,如轮随马足;诸法心先导,心主心造作,若以清净心,或语或行业,是则乐随从,如影不离形。”[2]无形的心(思心所)是吾人造作一切善恶业行为的主导者。意业是造作的动机,是身语二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281500.html
  • 佛教戒律原则与儒家道德观念契合?

    问题。“诸恶莫作”和“众善奉行”针对的是“三业”中之身、口二业,“自净其意”则针对身、口二业之根源——“意业”。只有断绝了“意业”,才能断绝其他二业;只有“自净其意”,才能“诸恶莫作”与“众善奉行”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观点|戒律|儒家|道德观念|佛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19173190007.html
  • 佛教戒律原则与儒家道德观念契合吗

    因此戒是佛教实践之基础,“戒是正顺解脱之本”。“自净其意”又成为戒的根本问题。“诸恶莫作”和“众善奉行”针对的是“三业”中之身、口二业,“自净其意”则针对身、口二业之根源——“意业”。只有断绝了“意业...

    彭自强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991857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)

    的,都有原因。所以寿命或长或短,必定都符合因果律。您在答覆中说,法身菩萨不是身、口、意业所造成。如不是意业所造,那便是无因而受果,难道是这样的吗?如果不是,那么,法身菩萨之妙体,由何而得呢?   又...,真正的法身,就是实法体相。您所主瓣法身没有身、口、意业,是指真法身说的。有人解释说,得无生法忍的法身菩萨,已经解脱三界的业相,破坏了三界的业,所以没有三界的身、口、意业,只以大悲之心做菩萨之事。由於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8.html